说起费边战略恐怕知道的人不会太多,但是要说起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恐怕稍微懂军事的朋友都知道的很清楚,而实际上持久战略并非首创,早在毛主席发表《论持久战》之前另一位蒋校长蒋百里先生就已经在其大作里提出这一战略,而更早国军的K战大战略也是依照持久战略这一基本战略方针拟订的,而拟订这一方针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蒋校长最后一任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将军(一位从集中营走进战犯监狱的霉神),而更有意思的蒋百里先生也是德国军官团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实际上就好比堡垒战术不是洋货而是正宗的国产一样,持久战略也不是国产而是正宗的泊来品。而持久战略正是费边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下费边战略的定义,所谓费边战略就是说“不仅在于避免进行会战,以争取时间,而且要达到影响敌人士气的目的,甚至进一步影响其可能盟国的精神状态。”大体上来说是一种避战战略,但是又不是单纯的避战。不光是对其精神的损耗而是还包括对其物质上的损耗,但是根本上最终目的不是使对手在物质上破产而是使对手在精神上崩溃。现在让我们先来回顾下费边战略的产生的发展历程。
产生阶段:
对于这一战略最初的产生于光荣的希腊时代,正如同那个时代的希腊在思想文化上足以同东方的诸子百家争辉一样,在军事战略方面希腊人也为西方几千年的军事战略打下拉坚实的基础,费边战略最初也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在这个时代波斯人的军事实力不仅达到拉自己的颠峰甚至远远凌驾于希腊各国之上(波斯人牛的时候别说亚力山大连亚力山大老爹的老师都还没出生)。在第三次希波战争中波斯人的大军压倒性的优势使得希腊各国不得不放弃陆地而退居海岛,这也就是费边战略最初的体现,放弃陆地的一切据点避免同波斯的陆军正面交锋。之后希腊人利用其优秀的海军歼灭啦波斯海军,然后在利用夺得的海上优势对波斯的大陆军进行封锁,终于使得其最终退出希腊世界。
如果说这个时候希腊人的费边战略还是属于被动情况下使用的话,之后在底比斯人摧毁斯巴达霸权的过程中就已经是成位主动使用的一种战略啦,(对于西方军事文化的发展底比斯人所起的巨大作用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从费边战略到斜行序列,从分进合击到战略切割。与其说是希腊人不如说是底比斯人为西方军事文化的发展打下啦坚实的基础。之后西方军事文化的发展大体上都是在底比斯人提供的雏形上进行完善。)引用李德哈特先生对于这一战略最初使用的记叙“雅典帝国衰落以后,斯巴达取而代之,成了希腊境内的霸主。因此,我们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促成斯巴达政权终结的决定性因素。问题的答案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在于一个人,以及他对战争科学和艺术所作的贡献。在埃帕米农达斯崛起以前的那些年代里,底比斯人已经从斯巴达的统治之下解脱出来了,他们采取了一种回避战斗的方法,后人也把这种方法称之为“费边战略”。所谓“费边战略”,虽然是属于间接路线的大战略中的一个范畴,但实质上它是一种迂回战术的战略。底比斯的军队一直坚持这种方法,避免进行公开的搏斗。所以,斯巴达军队当时虽然多次开到贝奥提亚,而且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但是却没有达到任何目的。底比斯人利用这种方法赢得了时间,建立了经过精选的职业军队,即名噪一时的所谓“神圣战斗队”。这就是后来底比斯军队中的突击力量。底比斯人采取这种方法创造了鼓舞人们反对斯巴达人的必要条件。而对于雅典人来说,他们却因此解除了陆上的威胁,得以集中自己全部的人力物力来重建海军。”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费边战略的本质和其实际运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说没有之前长期的费边战略,则底比斯很难建立一支足以和精锐斯巴达陆军相抗衡的军队,没有这支军队埃帕米农达斯也难以发挥其天才的军事才华。
发展:
颇为讽刺的是将这一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比时期具有费边战略这一名称的不是发明者希腊人,而是很长时期不知防守为何物的罗马人,而这又与另一位军事天才号称西方战略之父的汉尼拔,这位伟大的统帅使所向无敌的罗马人一次又一次的惨败,以至于使得罗马的霸业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不是被诅咒的西匹阿一族而是费边出马拯救啦罗马的霸业“费边采取的这种战略,不仅在于避免进行会战,以争取时间,而且要达到影响敌人士气的目的,甚至进一步影响其可能盟国的精神状态。
因此,“费边战略”主要还是属于军事政策的问题,或者说是大战略的问题。费边深刻认识到了汉尼拔在军事方面的优势,所以他决心不去冒险求战,不指望通过会战取胜。他在尽量避免会战的同时,却又到处发动小规模的挑衅,以此刺激侵略者的神经,并使汉尼拔的军队无法从意大利的各城市和他的基地即迦太基本土获得兵员补充。这一战略获胜的基本条件,也即如何利用它来实现大战略的条件,就是要使罗马的军队经常控制山区高地,从而使得汉尼拔在骑兵方面的绝对优势不起作用。因此,这一阶段成了汉尼拔和费边同时采取间接路线行动的搏斗。经常给敌人造成威胁,不断截击敌人的零星兵力和粮秣征集小队,迫使敌军无法建立任何永久性的补给基地,这一切使费边成了一个不可捉摸的阴影,到处遮蔽着汉尼拔凯旋式游行的胜利光辉。
这样,费边本人不仅避免了失败,而且也消除了汉尼拔由于前几次胜利而给罗马的各意大利盟邦所造成的影响,因而阻止了他们对罗马的背叛。此外,这种游击式的战法,既提高了罗马部队的士气,又打击了迦太基人的士气,因为他们远离祖国,深深感到已经不可能迅速结束这场战争。”然尔诚如李德哈特所言“消耗战却是一件双面开锋的武器,即令使用得再巧妙,使用的人也一样地会感到吃不消。这样的消耗战争,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必将带来特别难以忍受的苦难,因而他们渴望尽早结束战争,而且经常带着偏见,认为最好还是通过战斗取得对敌胜利。当汉尼拔大胜之初,罗马人是感到十分惊恐的。而现在,他们在慢慢恢复过来以后,就开始对费边的智慧和他的行动产生怀疑了,忘记了正是费边才使他们获得恢复的机会。这种怀疑情绪煽惑着军队中一些只有“匹夫之勇”的分子,他们也开始批评和反对费边的战略,指责费边是“懦夫”。”由于这种情绪在费边六个月的任期届满时,他的人望和政策却未能保证他获得连任机会,从而使的费边战略暂时被遗弃,之后就是使罗马人为之胆寒的坎尼之战。
在这个时候又是费边出马来稳定啦罗马的局势“罗马人在坎讷遭到毁灭性的惨败以后,意大利联盟暂时地瓦解了。但罗马本身并没有崩溃。费边在那里组织和团结人民,继续进行了长时期的抵抗。后来,罗马终于又站立起来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惜任何代价运用了费边的避战战略,而这一战略正好体现了顽强的坚定性和忍耐性。同时,也由于汉尼拔缺乏攻城的装备和兵员补充。他作为一个侵略者,置身于一个近乎原始组织的地区,使他的经济状况很不稳定,难于以战养战。”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费边战略才使得罗马人挟制住拉汉尼拔的攻势,才使得其有时间缓过气来支持西匹阿最终战胜汉尼拔。(汉大叔也正背后面有人拖后腿不说还遇到两个军事天才)
完成:
不可思议的是这一由希腊人开创罗马人发展的战略,竟然是在黑暗的中世纪获得最后的发展。提起英法百年战争的法国恐怕人人都会想到的是圣女贞德。而实际长贞德更多是作为一种精神上因素存在,而真正决定性的扭转法兰西的劣势并在军事战略上做出新的贡献的人是在贞德之前出任法军总帅的杜·古西林,在之前的战斗中在克雷西英国的职业化军队和长弓使的法国的封建民团和罐头遭到毁灭性打击。然而祸兮福所依“法国人尽管遭到了一次惨败,但是这惨败归根结蒂却给他们带来了益处。此后,在战争的下一阶段,他们就恪守杜·古西林采用的“费边战略”。这就是避免同英军的主力交战,竭尽全力去干扰敌人的调动,逐渐把英国人从他们所占领的地区赶出去。在结合利用快速性和突然性方面,杜·古西林达到了非常娴熟的地步,这在以往的将领中,是很少有人达到这种造诣的。他截获敌人的运输队,消灭其单独活动的支队,围攻敌人陷于孤立的守备部队,尽量把他们俘虏过来。他在发动攻击时,照例都要选择敌人最难预料的方向,而且经常是在夜间突然实施。此外,他还到处煽起不安的气焰,以此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并使敌人占领的土地逐渐缩小,最后转到自己方面来了。
不到五年的时间,杜·古西林终于使英国人在法国占据的庞大地盘大大缩小了,把他们压挤在波尔多到巴荣讷(比斯开湾海岸的南部)之间那个狭窄的地带上,而这正是没有通过战斗得来的。对于英军部队,那怕是一支不很大的兵力,只要他们有时间进行防御部署,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冒昧地加以硬攻。一般的军事长官,大都象高利贷者那样,恪守着一个信条:“没有获胜的保证就不发动进攻。”(“不安全就不放款。”)而杜·古西林则有着自己的信条:“无奇袭就不攻击。””由于杜·古西林的活跃和费边战略的功效使得英国人失去啦获取法国的最好时机,之后尽管有亨利五世的努力但是机不可失失不在来,最后英国人仍然输掉啦战争更失去获得欧陆的最后机会。
结论: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费边战略的本质,他是一种处于劣势时的确对敌战略
1全力避免和对方军队的争斗,以积蓄自己的实力。
2以骚扰性手段使对手在精神上随时处于紧张的地步,使他们疲于奔命。
3在精神和物质上损耗他们使他们丧失获取胜利的确信心。
费边战略在大战略领域的运用虽然着费边战略更多是作为一种战略而存在,而且更多是属于在本土执行的一种消耗战略,但是这并不意味其不能在和平时期于大战略上进行有效的确运用。实际上就大战略而言我们在和平时期同样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强大的确对手时,我们没有必要针锋相对的去和他对抗,我们可以回避和他的争斗,积蓄我们自己的确实力,同时使对手的势力迅速扩大,从而使其过早的到达临界点,同时进行战略布局针对其扩展过度所产生的弱点进行攻击。我们可以看到费边战略不但做为一种战时的消耗战略被人所重视,而在和平时期作为其在大战略方面所可能起到的作用更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来看,这一战略对于我们有着更为重要的实际意义了